
Bachelor Manner 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碩士畢業生江竹婧於2015年創立的個人品牌。在今年4月的上海時裝周,竹婧將展示她的品牌的第一個系列。這個系列其實是對她畢業設計系列的延續,(江竹婧碩士畢業設計系列直通車點這裏!)主要的概念還是對城市空間和人之間的關系的探討,但不同的是在她的新系列中,她將現實空間的借鑒從倫敦搬到了上海石泉路的拆遷區。空間的轉化之外當然還有設計目的的轉變。她很直接地說道,這個新系列是一個商業系列,在面料選擇和工藝上更強調實穿性和舒適性,但不變的還是竹婧對她個人時尚態度的堅持。就如其品牌名Bachelor Manner,竹婧想要追求的是女性的自我釋放和自由的生活狀態。
首先還是先來介紹一下你的新系列吧,我看到你的概念是延續畢業設計,但是是嫁接在上海石泉路的拆遷為背景。
之前聊畢設有向大家介紹concept裏面構築了一個虛擬世界的房間,那之後就在思考這個虛擬空間和現實到底是什麽樣的關系,以及如果將這個虛擬世界locate到現實當中的話,它會存在於什麽地方。這兩個系列中間剛好間隔了我回國這一個過程。其實回國後有一段時間感覺有點文化不適應,特別是周圍環境的變化。西方整個城市布局以及街道環境都相對比較統一、單純。回國後特別是在為工作室選址的過程中,接觸了很多不一樣的區域,給我很多體驗。石泉路附近是比較大範圍的拆遷區,這裏留下了很多廢棄的樓,有些拆到一半,有些只是人去樓空的狀態,讓我聯想到了畢設中那個虛擬空間,然後覺得可能可以成為兩個系列的契合點,然後就由此展開了新系列的故事。
在概念上兩個系列有很多共通之處,但是有沒有什麽部分是比之前的系列更進一步,或者更深入的發展了呢?
嗯,其實兩個系列相似的地方就是從空間到服裝的轉化。但是制作過程差異非常大,畢設的作品更像是在制作軟雕塑,我可以利用塑料的質感盡量與空間元素融合。而新系列是成衣發布,需要適合穿著,在材料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區別;與其說在模仿空間,更像是在為生活在那個空間中的人做衣服的感覺。我大部分設計點都放在了縫線處理和一些工藝細節上面。另外一方面,畢設在追求“完美”這個點,而新一季相反在體現“完美”和“破碎”的對比。
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詳細介紹一下你的新面料和新工藝嗎?
面料方面,其實並不特殊,除了一些雙面的復合都是比較常用的傳統面料,不過我在配色上做了調整,讓它們在一起更加柔和。
工藝上一方面是用了很多raw edge的處理方法,為了讓它們不單單是把縫縫留在外面做了一些服裝結構的調整,比如說一條褲子為了配合側縫的raw edge把所有口袋、搭門、腰頭全部改為被刀直接切開的效果。 另一方面就是在口袋和腰帶這兩種細節,做了些結構上的互動,比如看起來是個口袋但其實是用來固定腰帶的結構,或者腰帶穿過袋口形成一字口袋的錯覺。
剛才你提到完美與破碎的對比 能舉例說明一下嗎?
完美與破碎,一方面很容易理解的是raw edge的表現,另一方面,我想要突出一件服裝內外使用的所有材料,將口袋布、裏料的部分估計做到衣服表面,做inside-out的效果。
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麽給你的品牌取名Bachelor Manner。
其實初衷是MA的論文,我當時在寫中性風格的服裝對女裝發展的影響,接觸到了有關the bachelor girl這部小說和當時19世紀20-30年代一種女性解放思潮的思想。當時一些女性脫離家庭束縛,進入職場和社會,學著男人穿衣,服追求自我。雖然有當時文化的局限性,但是我覺得她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很讓人著迷。其實Bachelor是說單身漢,跟女性產生強烈的對比。但是它又有學士學位的意思,兩者對比放在女性身上,我覺得蠻有趣的。
這是你畢業後的第一季,也是你的commercial系列的第一季,在設計和制作的時候有哪些不同的考量?
想了很多我所希望的這位bachelor girl她到底喜歡穿什麽樣的衣服,我做的衣服怎麽跟她已有的衣櫃進行搭配,還有她會穿著它們出席什麽場合做什麽事,這類比較現實的問題。對我來說好的服裝是一定要好穿的。我覺得喜歡把自己打扮得跟男孩子一樣可愛的女生很迷人,男裝越來越女性化,而女裝男性化感覺也快普及到沒有新意了。之後會有女生想要穿像男裝一樣好看的,男生想穿向女生一樣帥的衣服。
在自己做品牌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難,或者有哪些經歷值得分享嗎?
困難的話,貌似,還好。但是,除!了!錢!
介紹下你在上海時裝周的安排吧,或者還有什麽別的宣傳安排?
暫時只有showroom的安排,雖然幾個朋友在想要不要一起辦一個press day不過還沒定下來。我們現在還挺想跨界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做一些有趣的事情,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們快來聯系我們!
Bachelor Manner:
http://www.bachelormanner.com/ zhujingjiang.jzj@gmail.com






















